青枫小说网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228页(第1页)

  不少人想着,再撑撑,也许能撑到下午呢,他们不愿意放弃,柳县令派出吏员四处去说服百姓,但效果并不明显。

  同时,县里的粮价开始在上涨,而且不少粮铺已经开始限量售卖,有钱的地主们也开始在囤积粮食。

  &1dquo;再这样旱下去,就算是减产后的这三成田地,只怕是也保不住啊。”

  蓝溪畔,几位里正如今处处以李逍马是瞻,大家看着越来越少的蓝溪水,都围到他的身边来,想要找李逍问个办法。

  李逍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,虽然他的那几个玉米已经收获了。

  但是就算现在还赶的上茬抢种下去,但七个玉米连一亩地都种不到,哪怕这亩地玉米种出花来,也就千把斤产量。

  一千斤玉米,如果是做为秋季的种子,倒是能种上三四百亩地,但对于眼下来说,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。

  &1dquo;防旱还不能松懈,但是我们得开始考虑夏天的口粮问题了。”李逍语重心长的对几位里正道。

  李家和几位里正都是地主大户,家里都还有一定的粮食储存,但不少百姓家里,其实是没多少口粮的。如果夏收正常,那么夏收之后是有粮食的,但如果夏收绝收,那大家肯定撑不下去。

  毕竟从去年秋收撑到夏收,都得有段青黄不接的时日,不少人家都得各种借粮,或者靠搭野菜撑过去的。

  如果夏收绝收,那就只能去要饭了。

  但今年关陇山南都大旱,那饭都没地要去。

  &1dquo;考虑一下,把乡约堂的义仓先建起来,大家有粮的先捐点粮出来,或者平卖一些粮进仓,也好能安抚一下大家日渐焦燥的心,否则,没有几个人还能再撑下去了。”李逍提议。

  第171章债券、粮票

  天上的日头并不毒辣,可几位里正却感觉有团火在心中燃烧。听李逍这么说,也都是无奈的叹声。

  义仓,社仓,本质上都有些相似,这是一种乡民自助的产物。不同于朝廷的官仓,储存的是朝廷衙门征收上来的田租粮食,那些粮食要通过水6转运,除部份留存地方州县的官仓,大多数都最终转运到各地重要的水6要冲的大转运仓中。

  比如沿运河的几个大粮仓,有的粮仓甚至能存上百万石粮食,比如隋朝曾经修建的八大粮仓,存粮皆在百石万以上。

  这种大粮仓修建的目的,就是能够迅的向全国各地调配粮食。不管是战争,还是赈济灾情,都能够迅有效的调配。毕竟这个时代,粮食不但生产能,而且运输也难。

  正是因此,朝廷虽然在各地都有粮仓,但这些粮仓里的粮食可不是轻易能动的。一般非紧急情况下,敢私开官仓,那就是杀头之罪。也正因此,有的时候,哪怕生大灾,有的死板官员也会拒绝开仓。

  朝廷鼓励百姓建义仓自助。

  所谓义仓,也就是大家自的建一个仓,一般为一个乡或者一个里的百姓,自己建一个粮仓,每年收获之时,大家按约定的标准向仓里缴纳一定的粮食,一些贫困或孤寡者可减免。

  这仓里的粮食派专人管理,遇到灾荒之时,则拿来自救。

  而社仓,一般是由官府以官方的名义,在每县设立,要求地方百姓按所占田地数量,按比例缴纳一定的粮食入仓,由官府派人管理。社仓的职责也就是救灾赈济,求助孤寡,相比起官仓,社仓不会有那么多程序,不用层层上报,遇灾荒之时可以根据情况打开。

  因为社仓有一定的强制性,其实又具有地税的性质,说是自的,其实就是一种税务。

  而且因为是由官府管理,百姓也并不是太信任,想用到里面的粮食也不太容易。

  因此往往大家还是更信任义仓,毕竟义仓是自治形式,不用经过官府。

  李逍现在提议建一个乡约堂的义仓,就属于乡民自建立的义仓,只不过是隶属于乡约堂这个民间自组织之下。

  旱情严重,今年肯定会歉收,甚至弄不好到时绝收,夏天的时候缺粮是肯定的。

  现在早做打算,也好过到时混乱。

  提前建一个义仓,也是出此考虑。

  &1dquo;现在大家手里也没什么粮食,有粮的基本上都是地主之家,若说让大家免费捐粮,这也不现实。我的想法是,按如今的市价,由义仓向有粮的乡民们手里购买。”

  &1dquo;买粮入仓,储存管理,待到饥荒之时,那么乡民就可以来买粮,以度饥荒。”

  下河里的刘里正疑惑,&1dquo;现在乡约堂里并没有钱啊。”

  乡约堂建立至今,时间未久,而且这只是一个乡民抗旱自助的民间团体,既无经费,又没拔款。

  根本不涉及到半分钱,不管是理事也好,议员也罢,那都是自带干粮的。

  李逍说建义仓,不用捐而用买,那哪来的钱买?

  做为一个地主,李逍一直觉得自己是有社会责任的。

  地主嘛,不管是怎么成为地主的,本质上他是占有更多的田地,也就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,哪怕他的这些占有,实际上都是有条件换回来的。

  但从社会这方面来讲,地主毕竟是占有更多社会资源的,那他就应当负有更多的社会责任,这也就是常说的能力越大,责任也就应当越大。

  李逍自己是个地主,他更愿意成为一方乡贤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