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枫小说网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514页(第1页)

  &1dquo;可以的,钱庄已经接到了李县子的亲信,钱庄随时可以兑换那些飞钱。”

  &1dquo;有那么多钱可兑?”

  &1dquo;陛下,钱庄开出的银票,本就是按商家存入的钱帛数量开出的,银票本身来说,其实也不过是个存钱凭据而已,因此不愁兑付问题。只不过,这飞钱便捷,但要付些手续花费而已。”

  &1dquo;花费点正常,不算什么。赶紧让人去兑换,把钱都兑换出来,朕有急用。”

  当天,十二万贯飞钱,武珍州进奏院钱庄就给兑现了,兑现手续费是百之一,扣余了一千二百贯。

  一箱箱的铜钱,一捆捆的绢帛,还有大锭的银铤和一根根的金条。

  钱很快一车车运进了皇帝的内库。

  李治亲自赶过去查看,一箱箱的打开来看,看的欣喜连连。

  看完之后,他立即就召中书门下诸位宰相前来。

  宰相们对于皇帝召他们去内库相见还是有些奇怪的,当然也有消息灵通者如李绩,已经提前知道了皇帝为何让他们去内库相见了。

  李逍刚给皇帝和宸妃送来了十二万贯钱,好大的手。

  而这钱,全是李逍短短时间里弄来的,不是抢劫也不是加税,而是把赤山浦开了。嗯,开这个词也是李逍说的。

  真是个了不得的年轻人啊。

  李绩和诸位宰相来到内库,一进来,就看到笑的合不拢嘴露出满口大白牙的皇帝,还有那一箱箱金灿灿银晃晃的金银铜钱,还有那堆积如山的绢帛。

  &1dquo;诸位相公不是说修大明宫还要十万贯钱吗,这里就是十万贯,拿去,朕再给你们两个月时间,把大明宫修好,然后让那些做工的灾民和工匠们返乡。”

  还没得知消息的宇文节、李义府等人都有些懵。

  这满满一库的钱帛啊。

  十万贯,还真不会差。

  可是,之前他们还很清楚的记得,皇帝的内库已经空了,差不多都能跑马了,怎么现在却又堆满了?

  难道皇帝派人抢了朝廷的国库?

  &1dquo;陛下,恕臣斗胆,请问陛下这些钱帛从哪来的?”

  李治不满的瞪了眼问的宇文节,&1dquo;卿身为宰相,却还来问朕这个问题?难道不觉得不应当吗?朕将国事尽交付于卿等,可卿身为宰相却不能为君分忧,实是让朕失望啊。现在朕有了钱,你们却连钱哪来的都不知道?”

  一句话让宇文节满脸通红,皇帝这话,真是最苛刻的指责了。可他却无力反驳,宰相秉国政,这财计确实是他们的职责。

  &1dquo;宇文相公,这些钱财是李逍弄来的。他在登州赤山搞个了贸易港开计划,筹集了十几万贯钱,这些钱算是正当来路,李逍确实很有本事,这方面老夫等也是自愧不如啊。真是江山辈有人出,一代更比一代强啊,我等老了。”

  李绩这个时候站出来为宇文节铺了个台阶下,几句自嘲式的解释,既替在座的诸位说明了这钱的来路,同时也缓解下皇帝那话带来的尴尬。

  &1dquo;原来是李逍啊。”

  听到这个名字,诸位宰相似乎都觉得这事就说的通,甚至很正常了。毕竟李逍是个公认的妖孽啊,别人做不到,但他确实可以做的到的。

  李绩又道,&1dquo;李县子确实能干,此番更是又立功。老臣以为,如此能吏,当调入朝中。臣请求陛下降旨,召李逍回朝任用要职。”

  宇文节也道,&1dquo;臣以为可以调李逍回朝,授户部侍郎或太府寺少卿之职。”

  大家都清楚李逍去百济可不是升官进阶,而是暂时贬出京。现在皇帝的态度,让大家都明白皇帝对李逍很满意,既然如此,干脆顺水推舟,把李逍调回来好了。

  更有李义府干脆说要让李逍回来负责督造大明宫,有能力者居之嘛。

  第372章摔杯为号

  &1dquo;李逍这还刚到百济去上任,现在又把他召回来,这不太好吧。”皇帝沉吟着道,表面上好像很为难的样子,其实他现在巴不得马上下诏书让李逍回来呢。

  这大明宫把府库都修空了,又动用了那么多的灾民,可到现在都还没完工,这事都让他有些不耐烦了。

  若是李逍回来,让他来主持,肯定会顺利的多。过年前,肯定能搬进大明宫去。

  &1dquo;李逍有功且有大才,让他去安东做个刺史,太过大才小用了。”李义府最会察颜观色,见皇帝的样子就知道皇帝的心思了,连忙接话。

  李治嗯了一声。

  &1dquo;李逍确实很有经济本事,不过让他回朝做户部侍郎或太府寺少卿,是否会升迁过快?”

  户部侍郎和太府寺少卿虽然品级上来说,不算很高,侍郎有两员,且只为正四品下,可一个户部侍郎的职权极重。刺史虽也是四品,可却不能同日而语的。

  &1dquo;李县子此前也出任过秘书少监的,如今又外放过刺史,现在回来做侍郎,资历上倒也是符合的。”许敬宗也道。

  正常来说,李逍的资历肯定不能做侍郎的,如此年轻,又没有什么真正的履历,可谁让人家是皇帝的宠臣呢。现在皇帝一心要重用他,大家又岂能拦着。最重要的是,人家李逍很会来事啊,修大明宫,大家都没办法了,可李逍却转眼就弄来十万贯钱,这是本事啊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